您的位置:首页 >行情 >

曹中铭: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重在两个方面

2023-07-27 17:28:26    来源:中财网

文/专栏作家 曹中铭

无论是新股IPO,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,都需要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,以及投资者的感受。竭泽而渔式的融资,显然是值得商榷的。

日前,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。针对下半年资本市场发展,部署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。其中就指出,要科学合理保持IPO、再融资常态化,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。个人以为,要达到上述目的,需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。


【资料图】

新股IPO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。保持IPO常态化、再融资常态化,既是资本市场发挥其融资功能的体现,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。而且,IPO常态化,也有利于为资本市场带来新鲜血液,为市场投资带来新的投资标的。

A股市场发展过程中,曾经多次出现新股IPO、上市公司再融资暂停的现象。短则几个月,长则超过一年,这既与市场诞生时间不长、投资者不成熟有关,也与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缺失有关。而自第八次暂停后,近十年来,新股IPO再也没有出现暂停现象,这无疑是市场进步的表现。

对于何为新股IPO、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常态化,市场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。此前,新股月月发、每周发,曾被监管部门认为IPO实现了常态化。但有市场人士却认为,只要新股发行不出现暂停现象,即是实现了常态化。

事实上,新股IPO实现了怎样的常态化,对于市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比如,每周发行一只新股,不能说不是常态化,市场也有承受能力,其对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但如果像此前那样,每周五连发甚至发行更多新股,而且持续时间较长,那么新股的“抽血”效应将会显现。不仅会对市场资金面产生压力,也会打击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。

客观地说,出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,近些年来,无论是新股IPO,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,都有过度融资之嫌。多年来沪深市场一直萎靡不振,虽然不乏其他方面的原因,但新股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巨大的“抽血”效应,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
注册制从试点到全面铺开,让新股大肆发行有了更充足的理由。毕竟,注册制下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,其发行价格、规模、节奏由市场决定,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。既然一切市场说了算,那么新股的发行就不存在节制的问题,而事实也正是如此。比如2023年7月份,根据发行安排,本月将有36只新股发行,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1.6只新股。而且,如此密集发行,在注册制下早已成为常态,也让市场有不可承受之重。如此发行,既难言科学,显然也称不上合理。

无论是新股IPO,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,都需要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,以及投资者的感受。竭泽而渔式的融资,显然是值得商榷的。近些年来,像美国市场、日韩市场不断创出历史新高,而A股市场指数仍然持续在低位徘徊,这一现象应该受到重视。

此次监管部门提出要科学合理保持IPO、再融资常态化,无论是对于市场发展,还是从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都是非常必要的。但如何“科学合理保持”,显然大有文章。个人以为,科学合理保持IPO、再融资常态化,可从两个方面着手。

其一,控制好新股发行节奏。虽然注册制下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,但新股发行节奏则是可控的。毕竟,新股发行批文掌握在证监会手中。监管部门可通过控制签发发行批文的方式,掌控发行节奏与新股发行数量,这对于再融资而言同样如此。

其二,发行价格更理性,这点对于IPO而言更重要。在新股发行不再有23倍市盈率的“红线”后,“三高”发行成为普遍现象。高超募不仅加剧新股的抽血效应,而且容易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与浪费。而发行价格更超合理,既能避免“三高”发行成为常态,对于科学合理保持IPO、再融资常态化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
(本文作者介绍: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)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